当前位置:首页 > 分类5 > 正文

为什么《康熙南巡图卷》中存在大量未剃发且着汉族服饰的平民?

摘要: 为什么《康熙南巡图卷》中存在大量未剃发且着汉族服饰的平民?最佳答案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你那配图不是《康熙南巡图卷》吧?剃...

为什么《康熙南巡图卷》中存在大量未剃发且着汉族服饰的平民?

最佳答案 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你那配图不是《康熙南巡图卷》吧?

剃发易服是1644年(顺治元年)第一次,1645年(顺治二年)五月第二次……到顺治十八年顺治去世,基本都差不多了。到了康熙二十三年(1683年),康熙皇帝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大功告成,首次南巡,为铭记南巡壮举,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结束后,于1689年命内府征召天下名家,筹备绘制《南巡图》长卷。

网上也没找到南巡图卷明朝时期的衣冠服饰图,基本都是满清的辫子旗装。

其他网友观点

因为剃发令根本执行的不彻底,到了康熙平定三藩天下整体太平后,剃发令也不再强制执行。

在剃发令颁布之前,清军所到之处鲜有抵抗,各地也几乎是欢迎清军的接收,尤其是江南地区基本上是传檄而定。但是剃发令颁布之后,许多已经臣服的地区发生暴动,而未征服的地区也增加了不少抵抗。但是剃发令在清代属于政治正确,因此不会废除。

不过有意思的是,由于剃发令具有强迫性质且激起了反抗,清朝不得不做出妥协,很多地区归顺之后不得不缓上一段时间再执行剃发令;即便是执行剃发令也基本上就是意思一下,要不然清朝的文书当中怎么有不少关于各地没认真执行剃发令的档案。

江南一堆发不如式,且公然包方巾。

这充分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老百姓剃发也就是意思一下,压根就不把朝廷禁令当回事。最后清朝也不了了之,也就听之任之了。这次仅仅是城市或者是近郊,如果是接受信息较晚且控制力度不强的农村,估计很多发不如式者。尤其是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由于天下太平,康熙也不再强制执行剃发令,我估计强制的也就是官员和军队。所以老百姓只要不给朝廷扛活也没必要非得剃发留个辫子,我估计这是康熙向老百姓妥协的结果。

当然,这方面不仅《康熙南巡图卷》当中有所刻画,《农村演戏图》一样也有所体现

还有《康熙耕织图》

再比如乾隆早期的《羊城夜市图》

而且,清末也有不剃发的,比如大清遗民牛兆濂和夏震武两位,都是束发古装,给清朝带发效忠。

牛兆濂

夏震武

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辫子才逐渐流行起来,但是这未必是强制的结果,很大可能是上层引领下层的结果。这就好比日本的月代头一样,最开始只有武士剃月代头,但是到了江户时代民间也有不少人剃月代头,这就是上层引领下层的结果。

所以,越往后留辫子的越多,但是留辫子不完全等于剃发。因为要前脑袋锃亮那得三五天就剃一次,而过去老百姓一来没那么多闲钱二来没那么多闲工夫,就好比比较偏僻的农村农民,可能一年才进城一两趟,根本不会频繁剃头,也就只有大户人家以及官宦子弟有那么闲钱和闲工夫三五天跑一趟剃头铺子。

总的来说,电视剧《闯关东》里面对于清末男子的发型还是比较写实的。

而朱开山淘金发了财当了地主,全家团聚之后照相,这时候才剃发,可见清朝剃发并非是普遍现象。

全文完

其他网友观点

满清在入关后,为了巩固对中原的统治,驯服数以亿计的百姓,颁布了“剃发易服”政策,想以此改变了汉族几千年来的文化习俗。汉人被强迫变其发、换其衣,在政治力量与文化力量的推动下,清朝汉族男子留起了大辫子,穿上了带有满族特色的长袍大褂,即使是没有被强迫易服的女性,也开始转变为了满族旗装。

虽然在清朝初年,剃发易服令在全国颁布以后,曾引起过汉族民众的极大反抗。但是,为了彻底降服汉人,维护满清长远统治,满清政府实施了血腥的压迫政策,比如,“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疯狂口号,最终使得金钱鼠尾成为了清朝时期中国男人的唯一发型。

剃发易服图画

然而,保存在故宫博物馆《康熙南巡图卷》中,竟然能够看到大量未剃发,而且穿着汉族服饰的平民。要知道,《康熙南巡图》是为了描绘康熙盛世而作。这样的一幅画卷之中,竟然出现了未按照“剃发易服”政策穿着满族服装,留有满族发式的众多平民,岂不是打脸了“康熙盛世”。

究竟是何原因,让这一件作为纪实、纪史之作的《南巡图》,在展现江南繁华的同时,又出现了令人不可思议平民身着汉族服饰的画面?

康熙南巡图

经资料文献推测,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满汉融合”过程中所出现的“十从十不从”这个折中政策,保留了汉族庶民服饰特点。清朝初年,清政府采用强权手段所推行的这项民族政策,经过汉族人的激烈对抗以后,清政府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只能实行“十从十不从”这一政策。

正是由于折中政策的出现,才让女性、儿童、庶民,以及一些特殊职业者的汉族服饰,得以继续保留。比如在《康熙耕织图》、《点石斋画报》等清朝画卷中,可以看到许多妇女,还有一些普通的劳动人民,仍然穿着类似于明朝的汉装。由此可见,康熙年间,汉族服饰并没有彻底被满族同化,所以《南巡图》中出现大量身着汉族服饰的平民也就不足为奇。

正本第十一卷局部

第二:直到康熙年间,江南地区反清复明意识仍然较为强烈,因此也会出现明朝遗民身着汉服表明自己反抗剃发易服的决心。清朝初年,地方民族冲突不断,江南地区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发达,导致汉民族传统意识最为强烈,长江流域曾多次发生过震惊天下的反清复明事件。

更何况,采用强权所推行的剃发易服政策,不可能将这一些江南地区一代怀念明朝的“遗老遗少”们赶尽杀绝。所以,江南地区许多平民也在这些人的影响下,继续汉族服饰的穿着,这也是《南巡图》中出现汉族服饰的原因之一。

《南巡图》盛况

第三:清朝根本做不到全国上下所有人的剃发易服。明清时期,皇权不下县是典型的政治生态。刚刚占领天下,本族人数极少的但清政府既没有能力,也没有足够的人员可以将剃发易服的政策推广至每一个乡村。

因此,地域最为广阔,人数也最多的广大农村地区,也许知道天下已经改朝换代,但是,除了亘古不变的纳粮纳税,他们没有多少切身的体会,更没有多少机会接触“满洲大爷”,自然也没有人逼迫他们剃发易服。更何况,连温饱都没能解决的平民农民,又何来多余的钱财扔掉明朝服饰,置换清朝样式的衣物呢?

满清政府的剃发易服,更多的是针对频繁接触官府和试图科举的文人士大夫阶层。这部分人是否认同满清,才是清廷最为在乎的。至于绝大多数麻木甚至挣扎在生存线上的普通百姓,只要他们纳税不造反,清政府既顾不过来,也不在乎。

因此,《南巡图》作为“盛世”写照,画中主体人物、尤其是康熙身边的人物,面貌都是以清朝服饰为主,反倒是数量最多,但是无足轻重的众多商贾小贩、市井行人,不但用笔较为粗糙,而且很多人仍然保留了明朝的服饰和发型。

发表评论